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自传体小说

  • 饥饿的女儿

    作者:虹影

    " 西方学者认为,代表中国一千年历史的是北京,代表中国一百年历史的是上海,代表中国三十年历史的是深圳。如果只看一个城市便知晓中国南北东西全貌、城乡变迁全程,那就看重庆。 《饥饿的女儿》以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为背景地。在虹影笔下,它和文艺作品中的“大上海”颇有几分相似:江上的轮船汽笛,小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算计,空气里潮湿的雾气,深深藏在心底的大爱大恨,表面无动于衷的亲情,贫民区弥漫着腐败的恶臭,长江里沉浮漂流的死尸……一个类似于上海棚户区的贫民区,充斥着流言和谩骂,藏污纳垢的是非之地。阁楼里毫无隐私的拥挤的生活,母女间紧绷的关系和血缘间的亲情,手足之间的亲近和因为饥饿而产生的怨恨。主人公有着平常女孩成长期的种种苦恼,也有着其他人所不具备的超常敏锐的爱恨。她觉得,有人注视和观看着她,而她也注视和观看着自己。那种看不见的观察与交流,在小小的心灵内流进流出。出于困惑和绝望,她开始挑战生活。 十八岁生日这天解开身世之谜,其他所有的秘密在时代的暗潮裹挟中一一揭开,吞噬江岸的一切,也撕开这个平凡家庭掩盖的长年累月的隐痛。主人公最终离家出走,奔走他乡,因为她别无选择。 平静如水的文字,记录着琐碎日子中的自己和家人的不堪,而静水深流中又有一种超越世俗利害的大爱,在悲悯中产生,最终,父女和解、母女和解、自我和解。那是柔弱小身体中酝酿并爆发的叛逆和成长,也是一段关于寻找自我、重塑自我、身份认同、亲情认同的心灵之旅。这一切起因于饥饿,终结于爱。 作者自述,在《饥饿的女儿》里,“我非常真实地描述了我自己的生活,小时候我们家有六兄妹,我排行最小,这么多的人挤在小小的贫民窟里,非常拥挤。”“那时候我就特别梦想什么时候我能一个人呆着,一个人享受空间,也就是因为这样,我非常适应一个人的旅行、一个人的居住、一个人的空间。”“如果我们都不能面对自己以往的一无所知、迷惘、难堪和经受的折磨,那我们怎么面对以后的生活?之所以写《饥饿的女儿》其实目的非常单纯,只是为了忏悔,对母亲和养父的愧疚,因为母女之间从来就缺乏沟通,对养父更欠一份恩情。其实有不少人都粉饰自己的过去,有几个人会承认自己是私生女呢?我只是勇敢地面对了自己的过去,表达了对自己身份的认同,而这样也让我的母亲能够抬起头,寻回做人的尊严。” 《饥饿的女儿》是作者的成名作,出版后获世界大奖无数。也是近五十年来赢得世界瞩目的文学作品。在国外,短短几年即以30多种语言出版40多个版本,获意大利2005年度“罗马文学奖”,美国伊利诺伊大学2008年“年度书”,作者也成为英国十年来唯一上过畅销榜的中国作家。在国内,不仅连续出版两个版本,持续热销;作者每到重庆、上海等地签售,均引发万人空巷追读。2009年作者因这部作品,被重庆市民选为“重庆城市形象推广大使”。该书还是台湾地区青少年自选教材。 "
  • 她从那条路上来

    作者:茹志鹃

    这是一部很特别的作品,那就是已故知名作家、王安忆的母亲茹志鹃唯一一部近似个人传记的长篇小说《她从那条路上来》。这部作品由女儿王安忆编选,加上她从母亲遗稿中整理出的尚未终了的创作提纲,并作序和跋,她还亲临实地拍摄照片,文字精致,图片丰富,可谓中国文坛少有的母女名家合作范本。
  • 一个人的战争

    作者:林白

    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中女性躯体与欲望的写作引起爆炸性的轰动和极具震撼力的效果。她在艺术上的卓越的勇气,她的奇妙的女性语言生成方式,她所表现出来的女人对性的另一种不为人知更不能为人所道的隐秘经验。从对性感及其性感区域的精确描摹,来阐述一个女性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意识。这肯定是一本最独特的《一个人的战争》,最精美、最完整、最让人感叹。 《一个人的战争》直接写出了女性感官的爱,刻画出了女性对肉体的感觉与迷恋,营造出了至为热烈而坦荡的个人经验世界……因此,该书无疑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女性文本。
  • 天使的掌印

    作者:乔依·黛维德

    成功而又富有魅力的乔依·黛维德向世界展示了一张充满自信的脸,但其实她通过小心翼翼的化妆隐藏了一个已经保守了几十年的秘密……本书记录了乔依的面孔史,记录了随着年龄的推移,她脸上的胎记如何随之发生奇妙的变化,以及她的家庭——试图通过对它视而不见来处理这个紫色的标记。这是乔依寻找一个男人的故事,同时,这也是一部她如何拒绝被丑陋的胎记束缚,如何最终意识到她也只是人群中的一张脸而已,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的个人成长史。
  • 我的母亲手记

    作者:[日] 井上靖

    關於記憶、關於愛, 凝視的豈止是您, 更是生命本身。 日本文豪井上靖自傳作品,最動人的親情羈絆、感人的家族之愛。 2011年蒙特婁影展評審團特別大獎「我的母親手記」電影原著。 幼年就與父母疏離的長子,在父親逝世後,接手照料年邁的母親,無奈母親已逐漸一步一步失智的境地。作者紀錄了母親80-89歲的失智生活,長達十年的冷靜、細膩觀察,編綴著母親曾經的記憶,是一位兒子重拾對母親的愛,也是一代文豪揭開「不可知」的封印,穿過遺忘的荒煙蔓草,直探生之秘境…… 就算忘記一切,留下全部的愛,獻給記憶中的你!
  • 何处是归程

    作者:渡边淳一

    【一代大师鲜为人知的痛楚情史】 【渡边淳一唯一自传体小说】 【毫无掩饰的自我剖白,未曾终止的爱之旅程】 【探秘渡边淳一最关键的一把钥匙】 【中文简体版唯一授权】 功成名就多年后,日本文坛泰斗渡边淳一,把自己放在了人生的手术台上,以一部自传体小说,细腻再现了自己曾抛家舍业,带着情人奔赴东京,追逐作家梦的青春往事。 在东京,写作是一场迷失自我的战争,与女人的恋爱也是。在为文学梦苦苦奋斗的同时,作家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与三个女人的情爱漩涡……在那段芦苇般摇摆不定的青春时光里,作家赌上了自己的命运,可迎接他的却总是一个又一个不确定…… 日本文坛泰斗鲜为人知的痛楚情史,渡边淳一毫无掩饰的自我剖白力作!读过《何处是归程》,才能真正理解渡边淳一的世界!
  • Out of Africa

    作者:Karen Blixen (Isak D

    Blixen arrived in Kenya in 1914 to manage a coffee plantation, her heart belonged to Africa. Drawn to the intense colours and ravishing landscapes, Karen Blixen spent her happiest years on the farm and her experiences and friendships with the people around her are vividly recalled in these memoirs. "Out of Africa" is the story of a remarkable and unconventional woman and of a way of life that has vanished for ever.
  • 大卫·考坡菲

    作者:[英]查尔斯·狄更斯

    狄更斯(1812-1870),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本书是他的代表作。 一八五○年问世的《大卫·考坡菲》是狄更斯的半自传体小说,也是作者本人最为偏爱的作品。这部长达八十余万言的长篇巨著以思想开明的知识分子大卫为中心,通过书中各色人等的日常起居、求学谋生、交友恋爱、游历著述、极力表现了作者倡导的人道主义观点。在狄更斯的所有作品中,《大卫·考坡菲》涵盖了最为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饥饿的女儿

    作者:虹影

    你的身世,你千万不要透露给任何人。不然你以后一生会吃大苦,会受到许多委屈。 这本书固然说的是一个年轻姑娘与她的家庭的事,但也属于一个时代,一个地方,在最终意义上,属于一个民族。这民族与我们西方人印象中的中国很不一样,与我们了解的那一点“文化大革命”苦难相比,几乎不可同日而语。《饥饿的女儿》贯穿的特点是坦率诚挚,不隐不瞒。《饥饿的女儿》最成功之处,在于其情感不外溢的叙述风格。 书中有议论,甚至点到哲理,但是故事讲述之清淡,与所写生活的灰暗,与难以置信的残酷,包括天灾,包括人祸,配合得恰到好处。而死神实际地到来,没有使生命低贱,反而使生命得到升华。 《饥饿的女儿》写于1997年,1998年由美国著名的汉学家葛浩文翻译成英文,由英国著名的布鲁姆斯伯利出版社出版英译本,迄今已有12个国家的文字版本。 《泰晤士报》、《星期泰晤士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和《哥伦布邮报》等报纸均就此书发表了评论文章。 该书曾被列为英国最大的书籍连锁店WATFRSTONS和美国著名的书籍连锁店BOOKS ETONS的畅销书排行榜。
  • 深度郁闷

    作者:奥古斯丁·巴勒斯

    《深度郁闷》:在逃避现实的路上,他与酒为伴,寻求短暂而虚假的平静;他深度郁闷的内心,时刻挣扎于清醒和沉迷之间。为了寻求解脱之路,他痛苦不堪,却始终不曾放弃希望。他天真第一位,对他深爱的男人的疏远,可以让他不必为失去爱人而痛苦,然而似乎命中早已注定,在劫难逃……一切都看似漫不经心,却终究难挡暗潮汹涌,就如同你即将为他而落的泪水。...
  •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

    作者:黄永玉

    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上世纪四十年代即已动笔,历经动荡的岁月,几次停辍,至作者八十多岁始得以续写,现在完成的第一部《朱雀城》,描写的是作者童年生活过的故乡的风貌。 这是一部浓墨重彩的历史生活长卷,一幅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边城风俗图画。作者少小离家,一生漂泊,本书的创作源于他深刻的故乡记忆和生命体验。极其生动细致地刻画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湘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的朱雀城,它的社会组成的各个侧面,它所经历的重要历史事件,生活在其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种种欢乐与悲苦、呼吸与悸动,构成一座古城的勃勃生机。 小说笔法看似十分随意,实则取材极为严谨,细节准确;语言尤其值得称叹,它得力于"故乡思维",独具朱雀特色和朱雀风格,更是文学的升华与艺术的呈现。
  • 马丁·伊登

    作者:杰克·伦敦

    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最著名的工人出身的作家。本书是他的代表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自传体小说之一。     青年水手马丁・伊登偶然结识了上流社会的罗丝小姐,受她的启发,发愤自学,并开始了艰苦的创作生涯。尽管处处碰壁,他仍不愿听从罗丝的安排,进她父亲的事务所,做个“有为青年”。后来他突然时来运转,以前被退回的稿件纷纷得到发表,成为当红作家。以前看不起他的亲友都争先恐后地来请他吃饭,连已和他决裂的罗丝也主动前来投怀送抱。这使他看清了这个世态炎凉的社会,对爱情所抱的美妙幻想也彻底破灭……
  • 饥饿的女儿

    作者:虹影

    这本书固然说的是一个年轻姑娘与她的家庭的事,但也属于一个时代,一个地方,在最终意义上,属于一个民族。这民族与我们西方人印象中的中国很不一样,与我们了解的那一点“文化大革命”苦难相比,几乎不可同日而语。《饥饿的女儿》贯穿的特点是坦率诚挚,不隐不瞒。《饥饿的女儿》最成功之处,在于其情感不外溢的叙述风格。书中有议论,甚至点到哲理,但是故事讲述之清淡,与所写生活的灰暗,与难以置信的残酷,包括天灾,包括人祸,配合得恰到好处。而死神实际地到来,没有使生命低贱,反而使生命得到升华。
  • 易经

    作者:张爱玲

    虽然家族秘史谜云满布让琵琶很迷惘,但童年毕竟是悠长而美好的。十八岁那年,她因为惹怒了父亲与后母,惊险地逃出那个囚禁她的豪宅,去投奔母亲与姑姑。原本母亲打算让琵琶去英国留学,却遇上了战争爆发,只好安排她去香港大学念书。此时琵琶才发现上海在拉扯着她的心,她爱上海,就像从前的人思念着自己的未婚夫! 求学时期的琵琶初尝团体生活的热闹,并结识了风趣的印度女子比比,但烽火很快地威胁到香港,学生们也开始过着战战兢兢的日子。琵琶备感流落异地的恐惧与无助,然而母亲非但没能给她半点依靠,反而更显疏离防备。 随着香港被日军占领,琵琶不得不中断学业,她和比比商量要一起回上海,她相信只有故乡能与自己的希望混融!为了拿到船票,琵琶必须发挥从小累积的世故与智慧,即使那要冒上生命的危险…… 接续《雷峰塔》的故事,《易经》描写女主角十八岁到二十二岁的遭遇,同样是以张爱玲自身的成长经历为背景。张爱玲曾在写给好友宋淇的信中提及:「《雷峰塔》因为是原书的前半部,里面的母亲和姑母是儿童的观点看来,太理想化,欠真实。」相形之下,《易经》则全以成人的角度来观察体会,也因此能将浩大的场面、繁杂的人物以及幽微的情绪,描写得更加挥洒自如,句句对白优雅中带着狠辣,把一个少女的沧桑与青春的生命力刻划得余韵无穷!
  • 神经外科的黑色喜剧

    作者:[美]法兰克·佛杜锡克 著,吴程远 译

    本书记述了一名钢铁工人蜕化为具有人道关怀思想的神经外科医师的里程碑。作者以一个黑色幽默的角度看待神经外科医生的修炼历程,描绘医院里为生死博斗的悲喜剧。行文鲜活生动、风趣幽默,却又带着令人鼻酸的感伤与无奈。故事情节紧凑、明快,在时而欢笑、时而垂泪的阅读中,深刻体验医生工作的甘苦、压力与使命,病患流露出的无助、期望与感激。文中提到内科与外科的互相排斥,医生面对病患终告不治时的悲哀与痛切,医生与护士或其他医护工作人员的小小冲突磨擦等等,也是医界不断上演的戏码,不分国界。我相信,读者阅读起来,有如聆听医生的肺腑之言,文中情境也都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在药水、针筒、电子仪器的场景中,交织成有血有泪,却又真实无比的人生,让人体悟更深、感受更强、启示更鲜明。 要知道这是官方简介。 一个从医大毕业的实习医生转变了医院的所有科,终于选择了神经外科。并且在那个拥有“疼痛博物馆”的科室,一待就是七年。
  • 雷峰塔

    作者:张爱玲

    琵琶出生在显赫的上海贵族家庭里,围绕着她的是丝绒门帘、身穿水钻缎子的宾客、裹小脚的老妈子,和一堆关系庞杂的二大爷、姨奶奶、表姐表哥们。但父母的缺席却是永恒的常态,沉迷在鸦片里与旧时繁华的父亲难得现身,而坚持要离婚的母亲则与琵琶的姑姑出洋念书。在这种文化、利益相冲突的幽森豪门里,难怪四岁的琵琶总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 或许也因为这段万花筒似的童年滋养,琵琶的脑子里常转着超龄的念头:她幻想能无穷无尽地一次次投胎,变成金发小女孩住在洋人房子里;她看到书里压的褐色玫瑰花瓣,就伤感人生苦短;她觉得十八岁是在护城河的另一岸,不知道有什么办法能过去。 美好的人生固然值得等待,然而,眨眼间当琵琶已跨到另一岸时,等待到的却是不堪的、囚禁她一生的凄伤…… 《雷峰塔》是张爱玲以自己四岁到十八岁的成长经历为主轴,糅合其独特的语言美学所创作的自传体小说。情节在真实与虚构间交织,将清末的社会氛围、人性的深沉阴暗浓缩在这个大家族里。 继《小团圆》出版后,不难发现张爱玲反复地重述生命中最晦涩的心事,但每次出手均以不同的角度、方式,极致细腻地铺写她对周遭不同人事物的爱恨情结,让我们读来震撼惊心之余,更能逐渐将张爱玲的传奇拼凑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