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研究
-
男性特质论
《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男性特质论:中国的社会与性别》作为一部跨文化研究的专著,以“文”、“武”的独特视角对许多传统与当代文本进行了重读与诠释,打破了以往西方对中国乃至亚洲男性特质从阴阳二元对立出发的逼仄理解。书中对近年海外汉学研究的大量成果也广有涉猎。《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男性特质论:中国的社会与性别》所分析的文本从《三国演义》、《西厢记》到成龙、周润发的电影,不光时间跨度很大,更涵盖了文化思潮、经典文学、民间话本和电影作品等诸多体裁。《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男性特质论:中国的社会与性别》还对海外华人进行了分析,用以审视男性特质在中国内外的发展。这本书的理论构架综合了中西的研究方法,除了本土化的社会建构分析,作者还借鉴了西方的符号学和精神分析理论。因此,无论是西方读者还是中国读者,很多时候都可能觉得这本书是一部“颠覆”之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刷新了读者既有的阅读体会,使《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男性特质论:中国的社会与性别》成为这一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中的一部独到的精彩之作。 -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1894) was the most widely read American work on China until Pearl Buck’s The Good Earth (1931). It was the first to take up the task of analyzing Chinese society in the light of "scientific" social and racial theory. Written as a series of pungent and sometimes comic essays for a Shanghai newspaper in the late 1880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as among the five most read books on China among foreigners living in China as late as World War I and it was read by Americans at home as a wise and authentic handbook. The book was quickly translated into Japanese and just as quickly into Chinese. It was accepted by the Chinese — and has maintained its authoritative status for over a century — as the quintessential portrait of the Chinese race drawn by a Westerner. Lu Xun, the most prominent Chinese cultural critic of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urged his students to study and ponder Smith’s message, which was very widely debated in Chinese student circles. Within the last decade (the 1990s), two different, new translations of Smith’s book were published in China and both editions have enjoyed wide distribution and readership. In the West, particularly since World War II,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widely quoted (though seldom read) as an example of Sino-myopia and Orientalism. Despite such Western pseudo-intellectual bias, Smith’s arguments retain the power to provoke critical introspection among Chinese and, for the honest, among Westerners as well. -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修订版)
作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对中国社会的人情、面子与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了探讨和分析。作者指出中国社会的运作最主要的核心概念就是"关系",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人情、面子与权力运作等。关系,不单是研究中国社会问题的工具,乃是所有普通中国人自己明白的生活手段;同样,关系也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趋之如骛的生活方式。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都常识般地知道:关系是可以取代制度的;那些压根儿就不知道或不懂社会学的人都能意识到:他的生活面临着严重的问题,他需要建立起他的人脉。作者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做了修订,尤其对"事实再现的文学路径"、"在中国官僚作风与技术的背后"及"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等几篇论文做了较大的改动;去掉了原书的最后一篇,"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以及于2010年春季在北大一篇讲演记录《社会系统、关系运作与权力结构》,则因为它基本上可以反映作者这几年的研究取向和思考理路。 -
“自我”中国
当代中国社会从未停止变化,新近在诸多方面的激进变动更是从本质上改变了社会的结构。个体的崛起,就是这样一种转型性的变革。 个体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关系的结构,导致了中国社会的个体化。在公共领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化背景下的公共领域,个体的角色变得更为复杂和重要。对于当代的中国青年而言,个人幸福和个体自我的实现无疑成为了人生的终极目标。 那么,如何理解正在崛起的个体、及其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根本的问题在于:中国社会,是否像西方社会一样,正在经历一种个体化的进程? 作为一项持续数年的实证合作研究,本书深刻地揭示了:在中国,个人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社会范畴的事实。中国已经出现了一种发展趋势,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发展不仅决定了私人领域、家庭结构和两性关系,也决定了经济的组织方式和灵活的就业,以及同样重要的,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同时,本书也从不同的角度表明,这一中国式的个体化进程具有其独特性,它并非是对欧洲个体化路径的单纯复制。 因此,所有想要了解当今中国社会基本构成——包括其两面性、偶然性和矛盾性等——的读者,都必须读一读此书。 -
儒家与启蒙
《儒家与启蒙:哲学会通视野下的当前中国思想》之所以名为“儒家与启蒙”,实有志于探究晚清以来互为表里的古今中西问题。 -
失衡的巨龙
《失衡的巨龙:中国经济的寓言和预言》内容简介:房价高涨,出口占GDP比重过大,贸易顺差过高,储蓄率居高不下……这些都指向一点,即中国的经济结构是失衡的,甚至成为“国际经济麻烦制造者”。那么,中国经济结构真的失衡了吗? 《失衡的巨龙:中国经济的寓言和预言》通过缜密的分析和开阔的国际对比告诉我们,上述的这些不平衡很大程度上是经济迅速增长的“并发症”。这些问题在高速发展时期的日本、韩国及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中一样出现过。而这些问题,可能即将到达它的顶峰。中国经济的失衡不是“绝症”,而是“成长的烦恼”,发展中的问题可以在发展中得到解决。《失衡的巨龙:中国经济的寓言和预言》由傅勇编著。 -
启蒙与中国社会转型
改革开放已进行了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60年,五四运动过去了90年,明年我们则迎来以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为使命的辛亥革命100年,中国人为社会现代性转型奋斗了上百年,但我们现在仍处在现代性转型之中,不论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我们都不能迷失方向。为了不迷失方向,我们仍需要弘扬启蒙精神。一个转型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启蒙的时代,这就是我们出版《启蒙与中国社会转型》意义之所在。 -
儒家的社会思想
《儒家的社会思想》主要内容有:荀子与斯宾塞尔论解蔽、民主政治与先秦思想、检讨一下我们历史上的大民族主义、孔氏三世出妻辩、人文选择与中华民族、工与中国文化等。 -
中国的规制与惩罚
本书以户籍和狱制为线索,经由刑事规制将家国勾连一体,主要探查的是红色中国秩序的可能性问题。其间,秉持福柯的“谱系”方法,配以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等等西学时尚热论,通过系统回顾历史而指证制度的历史连续性,加上不时比对西制以例说中国式制序的独特性,作者希望还原当代中国社会控制的真实图景。此处的“当代”,时间起始主要限于1949年之后的40年间,并同时含括清末狱制改良至人民共和国诞生前的中国近代化进程。本来,百年沧桑分解为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时段,虽有迂回,却又恰成接力。合而论列,以“近代(化)”一言以蔽之,自属恰切。 当年作者一介愤青,来华本意是要探索中国的“继续革命”,汲汲于为腐朽的西方寻找一剂解药,不料月朦胧、鸟朦胧,端的是见不如闻,于是催生出这部理述中国的社会控制与刑事体制之间的纠葛,爬梳其中从“父权本位”向“人民本位”转型的汉学著作来。 -
转变中的工商所
《转变中的工商所:1949年后国家基础权力的演变及其逻辑》追溯广州市工商所发展的历史以及现实的运作以此为切入点考察1949年后中国所谓“国家基础权力”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和角度来把握1949后中国政治变迁的轨迹全书聚焦于以下三个问题第一,1949年后中国国家基础权力究竟发生了何种演变,第二,1949年后影响国家基础权力发展的因素是什么,第三,国家基础权力如何影响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展开? -
革命与动员
政治动员是近代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共产党革命政权兴起的过程中,政治动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引入建构“共意”这样一个具有独特性的概念,从社会文化结构和社会心理方面分析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机制,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在农民中间的传播展开了结构性动态分析。本书为从新理论、新视角解读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乃至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 -
一江黑水
《一江黑水》以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化为切入点,主要论述了中国为经济高速发展付出的环境代价,介绍了中国环境保护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取得的突出成就,分析了中国面临的环境压力以及环境治理的艰巨任务,探讨了怎样让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更好地协调起来。《一江黑水》2005年被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评为社科类最佳图书,2008年被剑桥大学评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5。部最佳著作之一。 -
多面中国人
《多面中国人》中描写的中国人的生活画面都是我亲身经历和感受的。我在中国生活了50年,和几乎每个阶层的中国人都打过交道。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愉悦。我越深入中国人的生活,我的心就越被他们所吸引。他们真是一个可爱的民族。无论是在欢乐的时候,还是在生活被悲伤笼罩的时候,或者是伸张正义的时候,中国人都证明了自己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
乡村中国纪事
内容提要: 本书从微观史的角度探究在集体化和改革时期中国乡村的社会经济变化,重点考察位于长江下游江苏中部里下河地区“秦村”的历史变迁,尤其是从中所折射的中国农民在不同制度设置下的动机和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作者并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乡村中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包括国家和乡村的关系,基层干部与村民的关系,集体化时期的经济激励与农业效率的问题,以及改革时代的新发展。 作者简介: 李怀印,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TheUniversityofTexas atAustin)历史系副教授。1987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近代史硕士学位,1993年赴美,入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UCLA)历史系,师从黄宗智教授,研究近现代中国乡村社会,2000年获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ViIlage Governance in North China.1875—1 936(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中文版《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中华书局,2008年和Village China under Socialismand RefO rm:A Micro—Histo ry.1948—2008(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本书获第三世界研究协会2009年度最佳图书奖及中国留美历史学会2009年度杰出学术贡献奖。目前正在从事两项课题的研究,一是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政治、意识形态与历史叙事,初步成果发表于Modern China及History and Theory等英文学术期刊:另一项则为从全球史的角度对清代以来中国国家的现代改造和社会转型所作的比较研究。 目录: 插图列表001 重量、长度及货币换算001 秦村行政变迁001 英文版前言001 中文版附记001 第1章 导论:关于中国农民的对立观点001 第一部分 1950年代的囊从与抵翻 第2章 经济利益、身份认同与意识形态:农业集体化021 第3章 “群众闹事”:对农业集体化的抵制044 第4章 大跃进及其后果071 第二部分 社会主义下的权力和控制 第5章 “正当的武器”:集体化时期的政治参与 095 第6章 文化大革命:一个多侧面的经历 123 第7章 国家的延伸:“文革”时期的基层控制 141 第三部分 个人、家魔和集体 第8章 集体化时期的日常劳动策略163 第9章 家庭周期和收入差异186 第10章 农业增长和社会进步204 第四部分 改革时期 第11章 去集体化235 第12章 国家的收缩:乡村政治和社群生活255 第13章 从统治到治理275 第14章 结论291 参考文献308 -
重返喀什噶尔
《重返喀什噶尔》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的喀什噶尔和新疆,满怀思念之情,在雅林的笔下,半个世纪仿佛只隔了一瞬间,喀什噶尔的色彩、喀什噶尔的气息、喀什噶尔的神秘诱人、喀什噶尔的古朴质直……就像抒情诗,就像民间歌谣,直接跨越了流失的岁月。 -
China Watcher
This audacious and illuminating memoir by Richard Baum, a senior China scholar and sometime policy advisor, reflects on forty years of learning about and interacting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rom the height of Maoism during the author's UC Berkeley student days in the volatile 1960s through globalization. Anecdotes from Baum's professional life illustrate the alternately peculiar, frustrating, fascinating, and risky activity of China watching - the process by which outsiders gather and decipher official and unofficial information to figure out what's really going on behind China's veil of political secrecy and propaganda. Baum writes entertainingly, telling his narrative with witty stories about people, places, and eras. China Watcher will appeal to scholars and followers of international events who lived through the era of profound political and academic change described in the book, as well as to younger, post-Mao generations, who will enjoy its descriptions of the personalities and political forces that shaped the modern field of China studies. Foreword Preface 1. The Occidental Tourist 2. A Dissertation Is Not a Dinner Party 3. Confessions of a Peking Tom 4.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5. Democracy Deferred 6. 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7. The Road to Tiananmen 8. After the Deluge 9. China Rising 10. God in the Machine 11. The Wild, Wild West 12. Beijing Revisited 13. China Watching, Then and Now 14. The Gini in the Jar 15. Loose Ends Epilogue Author's Notes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ading Index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