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研究
-
中国生育革命纪实(1978~1991)
《中国生育革命纪实(1978-1991)》内容简介: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中国生育政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即从“晚稀少”到“一胎化”,再到“独女户”,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急剧变化,这是怎样的演变历程,又付出了怎样代价?《中国生育革命纪实(1978-1991)》对“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为主要内容的现行生育政策的演变、形成过程进行了梳理,并侧重就上个世纪80年代生育政策演变轨迹进行概要描述,并对这一政策实施所付出的代价以及未来面临的诸多挑战进行阐述。 -
请中国作证
法国耶稣会士杜赫德(Du Halde)主编的《中华帝国全志》(共四巨册),是18世纪欧洲汉学的两部扛鼎之作之一,为中外研究者必读参考书。此书撰稿人共27位,均为在华欧洲传 教士,其中以法藉最多。杜赫德以这些传教士发回法国的信件和报告等材料为基础,编成百科全书式的《中华帝国全志》(La Description géographique, historique, politique 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e),1935年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朝野各界人士无不以先睹为快。伏尔泰、孟德斯鸠等“知华派”均从此书中大量汲取关于中国的知识。 《中国作证》系作者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扩展而成。作者在书中对《全志》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分析,其中包括:27位撰稿人的情况,他们的稿件在《全志》中 所占的分量;杜赫德对这些稿件的加工和取舍;稿件所依据的资料来源和准确程度;书中所展现的中国形象与当时真实的中国的异同等等。 作者查阅了大量文献和考证,全书内容充实,言之有据,为利用《全志》进行相关研究的学者提供了可考的讯息。 作者还对《全志》的内容作了分类评述,有助于研究者对《全志》的解读。 -
中国艺术讲演录
在中国艺术这里,平凡之物可成其绚烂,平常之地可现出神圣之光。 艺术品收藏大家福开森,在华逾半个世纪,汇近百件故宫与私人藏品,全景讲述中国艺术之源流。 此系列讲演,语涉青铜和玉器,陶瓷书画,涵盖中国视觉艺术全门类,又能结合故宫藏品,新的考古发现,以及自己的鉴藏经验,内容翔 实生动,非一般浮泛之论可比,特别适合作为中国艺术的入门书。 -
大国诸侯
《大国诸侯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之结》回顾了隋唐以来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近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共和国大写意:中国中央地方关系30年;权限分割图:各国政府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政治灵魂:中央与三种地方政府的关系等。 -
文明起源的中国模式
本书通过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若干考古学遗存的个案,首次在学术界提出距今万年以来的中国存在着一个古礼的时代;分析了古礼、酒礼到周礼连续发展,逐步升级,一脉相承的历史线索;论证了礼制类型与大系的历史格局和主要贡献;揭示出中国文明在古代世界独树一帜的基本特色。 本书可作为高校考古学、历史学专业的基础教育教材,有些认识可作为研究生深入思考的课题,为关心中国文明起源大课题的人士和追求创新与发展的学者提供了新角度、新视野、新思路、新理念。 -
国史论衡(全二册)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以直述形式为主,即以历代先后,自周及清末,有关治乱兴衰,民族发展及断代重要政论与历代财政经济;中央、地方政治兴革,历代重要战事,军事体制;交通,中西文化与学术之演变,旁及历代帝王宰执兴替的得失与党争宦祸等,其内容论析,大体上一洗坊间流水账形式通史的缺点,而更能迎合国内读者阅读通史的需求。 本书编撰方式以论史为本,除了参考坊间流行的或较难看到的通史,与有关的断代史百数十种之外,主要是吸纳了数百篇近百年来有关史事的学术的论文,因此,本书并非一本“成一家言”的著作,而是一部集百家精义的史论。 -
毛主义的崛起
本书在充分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从思想演进和政治变动两个维度详细叙述了1935年至1945年间本书称之为“毛主义”的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直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过程。 作者拓展了中共思想史的讨论,清晰地勾画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从瞿秋白到陈伯达,再到毛泽东本人的渐进轨迹,从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 本书还通过描述毛泽东与陈伯达在延安的人际互动与思想交流,充分展示出陈伯达在构建和宣传毛泽东思想中的突出作用。 总之,作者认为:毛泽东思想的崛起,既与中共内部政治、思想发展的走向相关,也受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影响;既是毛泽东本人亲力亲为的结果,也是党内一部分知识分子擘划与宣传的产物。 -
呼喊
《呼喊:当今中国的五种声音》是一部评析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作品。该书高度概括又生动形象,其中历史叙事和理论探讨十分严谨简洁。作者正在把枯燥的社科类政论文体变得引久入胜,在图书市场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独树一帜。书中将二十年来中国的思潮概括为五种,作者并没有试图给予解释,只是要求自己如实地描述一些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 一个不能产生新思想的民族,是生机衰竭的民族。一个不能产生思想家的时代,是贫乏危机的时代。中国需要思想家和新思想,他们的涌现,使我们的精神天空星光灿烂。 -
中国古代度量衡论文集
本书是我国第一本有关度量衡史的论文集,书中收录了王国维、马衡、唐兰、杨宽、陈梦家、史树青、朱德熙、裘锡圭、马承源、李家浩以及邱光明本人等学界泰斗有关度量衡制研究的重要论文三十余篇,实为研究此领域学者的必备之书。 -
我们的时代
《我们的时代:现实中国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提供了宏大叙事思维方式与微小叙事思维方式共生演化的精彩样本,折射中国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对中国"大转变"进行探测和争论,让我们窥见了置身于同一进程的中国知识人对于这一进程的不同理解。对于中国的"大转变"的不同解释,也意味着对于未来中国的不同构想。邀请国内社会学、经济学和文化研究的三位优秀学者以对话的彤式,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思想领域进行一次昼面的回顾与梳理 作者站在高处清理历史、面向未来,具有开风气之气势。对话以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为背景,多层面、多角度来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与问题、经验和教训。对话既能体现学界对中国问题的最新思考,又因其现实针对性而具有极大的开放空间。 -
1901-1920年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上下卷)
本书是基督教(新教)1901—1920年在华传教事业的统计资料,内容丰富翔实,其范围大大超出了宗教状况。它不但是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而且是帝国主义利用教会收集我国情报的历史证明。但在客观上,作为全面了解当时中国国情的资料,它具有绝无仅有的文献资料价值。书内对我国20世纪初期各省的行政区域、面积、边界、城市人口、地势、山川、民族、语言、气候、物产资源、经济状况、交通、邮电、教育、医疗设施等以及传教史和宗教活动情况等,都进行了极其周密的调查研究,其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传教的范围。因此,本书不仅是研究中国基督教史非常难得的珍贵文献,更是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性工具书。 -
中国的儒学统治
自西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皇室日益依靠、重视、奖掖儒生,扩大儒生阶层,儒生则通过研习、讲述、演绎儒学,极力为皇权辩护,扩大和强化皇权,并使皇权神圣化;皇室和儒生阶层逐渐从儒学中获取日益深厚的既得利益。为保护和扩大他们的既得利益,也是从西汉起,皇室和儒生阶层就相互合作以抑制和镇压其他学说和社会群体(比如工商业者、科技工作者、游侠等),使中国社会永远处于一种靠皇权和宗法制度维持秩序的小农经济状态。这种统治阶级各组成部分既得利益一致社会分层模式,使得统治阶级既得利益成为一种非常强大的抵制社会变革的力量。这就是儒学在中国统治二千余年的原因,也是中国社会难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
不为公众所知的改革
中国的改革已经历了30多个年头,在这一万多个日夜中,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时刻都在产生着新的变化。如一条河流般,改革以一种时而缓慢时而急促的速度,在推动着中国和中国经济行进到今天。 本书作者作为一名知名的经济学家和经济研究学者,以置身其中的姿态和旁观者的清醒视角,回顾了30年来中国改革过程中的众多影响深远的事件和人物。作者选取了改革进程中的几个时间点,将视线投向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改革中最为重要的几个方面,以回顾和研究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未曾被清晰揭示过的改革内幕。而这其中最为隐秘的,莫过于众多中国经济学家的成长和沉浮,他们又是和那最耀眼的事件浑然一体的。本书将揭开这些不被大众所知的事件背后的力量。 -
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已经成为媒体和社会传播的热门词汇,但中国模式到底是什么,它如何发展而来,它的未来会怎样,却还鲜有深入透彻的系统研究。 本书作者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独到的分析眼光和独立的批判精神,透过纷繁的表象,超越各种主义的纷争,对关乎国运的诸多重要政治社会问题给予了冷静、公允、坚实有力的解释。 -
当中国统治世界
本书是一部探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书。本书的开篇讨论的是全球的现代发展模式这个主题。第二章探讨了欧洲的崛起,以及欧洲成为第一个走向工业现代化的大陆,并享有现代化发展成果的原因。这里暗含着一个主要问题:欧洲的发展是机遇使然还是持续多个世纪的历史转变的积淀?世界的其他大陆能否有欧洲这样的发展机遇?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考察了日本和中国的发展模式,日本是个特例,它是19世纪开始工业化的唯一非西方国家。而中国却遭受了更多的欺凌与压榨。在第五章,我们看到亚洲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特征以及为什么这种发展模式不同于西方世界。本章考查了东亚国家与西方世界的不同,主要考察点是食物、身体、语言和政治。而得到的结果却是令人吃惊的。在第一部分的这些章节里,我们从历史和现代的角度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东亚不可能遵从西方的发展模式,东亚将保持自己的特色来发展经济。而东亚最重要的国家是中国。本书的第二部分谈到中国的崛起,主要从经济方面。第八章探讨了中国经济的崛起,包括它有可能成为技术强国。第九章考察了中国与西方国家政治体制的不同之处。如果有人认为,中国在未来有可能像西方,那么就错了。因为它们的根是根本不同的。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这种文明的特征从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显现了出来。第十一章考察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第十二章考察了中国与其他大陆国家之间的关系。 -
中國農業的不穩定性(1931–1991)
本書全面深入地研究了自1931年開始長達六十年的中國農業動盪史。作者搜集了大量原始資料和資料,正面挑戰棘手的氣候變數問題,首次編制出涵蓋全 國的 “氣氛指數”,作為全書定量分析的基礎。書中根據技術水準和制度特徵將六十年分為數個時段,細緻分析了氣候變遷在不同時段內如何引發農業波動;並通過各時 段的交叉比較,回顧氣候、技術和制度三因素如何互為消長,從而導致中國農業發展的長期穩定化趨勢。 全書結合制度分析與定量分析,回 應了諸多重大而有爭議的問題。例如集體化和市場化效率孰高孰低?1960年代初大饑荒中天災人禍孰輕孰重?改革開放後的農業繁榮緣於制度改善抑或氣候好 轉?未來中國能否養活自己?作者還將農業現代化置於中國特定的工業化大戰略中加以分析,展現了一幅中國模式之下的農業現代化圖景。 本書是作者二十多年艱苦研究的成果。英文版出版後,被譽為 “豐碑式”、“定論性”的學術著作。 -
建国之惑
本书是从政治学角度对近现代留学精英建国理念的批判之作。 本书作者选取留学西方六大国(英法美德俄日)的留学精英,及其思想进行批判,寻求西学与本土化的调和之路。 留学精英对国家建构发挥的积极作用,长期成为论述相关主题的基本进路。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国家建构也发生了不良影响。两者的对应性审视,才足以将他们对国家建构的完整作用机制呈现出来。留学生之所以前往先发的现代国家,却未能为中国提供相应且有效的建构现代国家的方案,总的说来,就是因为他们陷入了模仿建国的泥淖。对于中国这样历史悠久、地域广袤、其来有制的国家而言,依据自己国家的特殊情况,创制现代国家结构,是实现从传统帝国转向现代民族国家的前提条件。这是一个立意很高的国家建构进路。而模仿建国则是立意较低、急功近利的国家转型路径。在这里,创制新的国家与模仿建构现代中国,是一个比较性的说法。比较说明的道理是,建构现代中国,是需要归纳总结其他先行现代国家的经验教训,但走不了他们其中任何一个国家的道路;现代国家基本的结构法则是超越不了的,但实际建构现代中国则只能是中国国情的产物。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