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唐浩明

  • 杨度

    作者:唐浩明

    《唐浩明晚清三部曲:杨度(点评插图本)(套装共2册)》分为上下两册。杨度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极富争议性的人物,才华卓绝,抱负不凡,由国学名师王阅运授与帝王之学,又东渡日本研究君主立宪政体,立志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唐浩明晚清三部曲:杨度(点评插图本)(套装共2册)》以杨度为引线,串起袁世凯、袁克定、曹锟、汪精卫、孙中山、黄兴、蔡锷等诸多人物,把整个波澜起伏的20世纪初中国人救国之路,描写得淋漓尽致。 杨度参与公车上书,后来又支持袁世凯称帝洪宪王朝崩溃后,转而帮助孙中山,到他晚年,叉与共产党有密切联系,在他身上几乎集中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种种错综尖锐的矛盾。有救国之心而所托非人、空怀博学宏识而把握不到时代脉搏,杨度的悲剧,也是中国近代艰难崛起之路的一个缩影。
  • 曾国藩(上中下)

    作者:唐浩明

    《曾国藩(上中下)》既写曾国藩的文韬武略,也写他的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既写他的困厄与成功,也写他的得宠与失宠。曾国藩制胜的兵法、治军行政的方针,他独特的人生观、处世哲学,他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品位等等,都在书中得到精彩的体现。 “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有着巨大影响的人物。唐浩明为著名的曾国藩研究者,占有大量珍贵历史资料,《曾国藩(上中下)》在史实的基础上,对事件描述、情节细部作了恰当的虚构,使曾国藩这个长期被当代历史忽略的人物,重现在读者面前。
  • 唐浩明评点梁启超辑曾国藩嘉言钞(上下)

    作者:唐浩明

    本书为《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的姊妹篇。所谓嘉言钞印语录,作为近代中国文化巨子,梁启超所编的这部曾国藩语录。有着远过常人的选家眼光。 本书一仍前两部书的风格,评点者立足于对曾氏长期研究的扎实基础,结合自己的闼历和思索,向读者娓娓道出曾氏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思想,老到而圈融的办事手法,打开曾氏既宽阔浩大又城府重重的内心世界.追索其灵府深处对生命价值的真正取向。 本书信达稚的译文,不仅可以为当代读者扫除阅读上的障碍,还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领略这位文章大师的行文技巧。
  •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

    作者:唐浩明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是著名史学作家唐浩明继《曾国藩》之后又一最新研究成果。作者从曾国藩存世的二千余道奏章中精选四十七道折片,并对这些折片产生的时代背景、折里折外的相关情事以及它在当时的作用、历史上的影响等等加以评点介绍。全书还分析所选折片的写作技巧,指出其于报告这类文体的可资借鉴之处;并抉出折片中的精彩文句,以醒耳目;同时还附有译文,以便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原折。
  • 张之洞(全三册)

    作者:唐浩明

    19世纪80年代初,张之洞久居下僚,平生志向不得展布,心情郁闷。这时国家发生的一件事情,使他险些脱颖而出。原来在西北内乱时,早已窥视中国新疆的沙俄借保护侨民之机,侵占了伊犁,待左宗棠带兵平定内乱后,沙俄本应归还伊犁,可沙俄就是赖着不还,清廷只得派钦差大臣崇厚前去谈判,结果崇厚与沙俄签订的条约不仅使人失望,而且令人愤慨。该条约虽然有沙俄归还伊犁一条,却要中国付出赔银割地的惨重代价。消息传来,连慈禧太后也觉得难以接受,但又惧怕与沙俄交恶,左右为难,举棋不定,遂决定将此事交给王公勋戚、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全体廷臣公议。 折子一道道送至慈禧那里,无论反对还是赞同,却多流于空谈,只有张之洞的折子,令慈禧眼中一亮。张之洞居然以一个清流身份而能够关注经济,注重实务,诚为难得,她决定破格召见张之洞,并准备予以提拔重用! 张之洞兴奋得一夜难安,他要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抒久藏胸中的治国方略,以博得太后青睐。 然而他高兴得太早了。慈禧从帘后朝外看张之洞,只见他身长竟不及中人,且两肩单薄,两腿极短,上下不甚协调,而且他又长着一副瘦削的长长的马脸,马脸上一个扁平的大鼻子,鼻子下又是一张阔大的嘴巴。26岁起便守寡的慈禧太后,对俯首于她面前的那些须眉大臣们,有着一种奇特的微妙情感。雄壮挺拔、清秀端正的英年男子,常常会得到她格外垂青,而那些身小单薄、其貌不扬的廷臣,有碍圣瞻,官运大多不顺。张之洞这次召见后的官职,只是循例晋级而已。
  • 杨度(上中下)

    作者:唐浩明

    《杨度》(上中下)以杨度为引线,串起袁世凯、袁克定、曹锟、汪精卫、孙中山、黄兴、蔡锷等诸多人物,把整个波澜起伏的世纪初中国人救国之路,描绘得淋漓尽致。杨度参与公车上书,后来又支持袁世凯称帝,洪宪王朝崩溃后,转而帮助孙中山,到他晚年,又与共产党有密切联系,在他身上几乎集中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种种错综尖锐的矛盾。有救国之心而所托非人、空怀博学宏识而把握不到时代脉搏,杨度的悲剧,也是中国近代艰难崛起之路的一个缩影。
  • 唐浩明文集·杨度(上中下)

    作者:唐浩明

    《唐浩明文集·杨度(套装上中下册)》作者以杨度为引线,串起袁世凯、曹锟、汪精卫、孙中山、黄兴、蔡锷等诸多人物,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二十世纪初中国有识之士的救国之举。杨度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极富色彩的人物,他才华卓著,抱负不凡,曾经随国学名师研习帝王之学,亦曾东渡日本考察君主立宪政体;曾经参与公车上书,亦曾支持袁世凯称帝。洪宪王朝崩溃后,他转而帮助孙中山,晚年又投身中国共产党。在他身上,集中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阶层的矛盾和困惑。杨度的悲剧,也是近代中国艰难崛起的缩影。 《唐浩明文集·杨度(套装上中下册)》荣获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国家优秀长篇小说奖。
  • 杨度(全3册)

    作者:唐浩明著

    唐浩明以澎湃气魄和历史博识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杨度》(原名《旷代逸才》),堪称一部艺术精品,先后荣获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国家优秀长篇小说奖。杨度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极富争议性的人物;才华卓绝,抱负不凡,由国学名师王闿运授与帝王之学,又东渡日本研究君王立宪政体,立志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本书以杨度为引线,串起袁世凯、袁克定、曹锟、汪精卫、孙中山、黄兴、蔡锷等诸多人物,把整个波澜起伏的世纪初中国人救国之路,描绘得淋漓尽致。杨度参与公车上书,后来又支持袁世凯称帝,洪宪王朝崩溃后,转而帮助孙中山,到他晚年,又与共产党有密切联系,在他身上几乎集中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种种错综尖锐的矛盾。有救国之心而所托非人、空怀博学宏识而把握不到时代脉搏,杨度的悲剧,也是中国近代艰难崛起之路的一个缩影。
  • 曾国藩(上下)

    作者:唐浩明

    《曾国藩(套装上下卷)》包括《曾国藩(上卷)》和《曾国藩(下卷)》。内容简介:中国巨轮,乘风破浪,高歌猛进,短短六十栽,已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成为人类文明史的一个伟大奇迹。中国文学,风起云涌,蒸蒸日上,流派异彩纷呈,名家力作迭出,同样令世人瞩目。为庆祝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我社启动“共和国作家文库”大型文学工程,力图囊括当代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以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文学价值观上的人民立场,展示东方文明古国的和平崛起、历史进程、社会变迁与现实图画,表现中华民族的艰辛求索、勇敢实践、创新思想及生存智慧。这套文库,既是欣欣向荣的中国文学事业的一个缩影,也是生机勃勃的转型期中国出版界的一件盛事,其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示出来。我们同时相信,中国的文学事业将伴着蒸蒸日上的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更加绚丽。衷心感谢中宣部有关部门、中国作家协会和全国广大作家、文学评论专家给予本文库的大力支持。
  •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

    作者:唐浩明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套装上下册)》是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人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读懂这样一部书,胜过读千百册平庸之作。 评点者在曾氏千余封家书中选取三百多封加以评点,从曾氏的家世学养、人脉关系及时代背景等方面入手,阐发信里信外诸多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试图与读者一道,深入曾氏的心灵世界,破译曾氏家族崛起的密码,并借此来触摸一下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秘淀。 深入一个人物的心灵,破译一个家族的密码,探求一个民族文化的底蕴。
  • 杨度(全三册)

    作者:唐浩明

    杨度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极富色彩的人物,他才华卓著,抱负不凡,曾经随国学名师研习帝王之学,亦曾东渡日本考察君主立宪政体;曾经参与公车上书,亦曾支持袁世凯称帝。洪宪王朝崩溃后,他转而帮助孙中山,晚年又投身中国共产党。在他身上,集中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阶层的矛盾和困惑。杨度的悲剧,也是近代中国艰难崛起的缩影。 作者以杨度为引线,串起袁世凯、曹锟、汪精卫、孙中山、黄兴、蔡锷等诸多人物,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二十世纪初中国有识之士的救国之举。 《杨度》荣获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国家优秀长篇小说奖。
  • 张之洞(上中下)

    作者:唐浩明

    张之洞比曾国藩稍后,是近代鼓吹洋务运动的先行者之一,也是北洋军阀的大帅之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就是他提出来的,直至今日仍不时被人们提起,从总体国策来看,这个口号也仍旧是被一再探讨而未有结论。写历史小说,要能概括出某一时代的精神,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这些都是文武全才,能破坏又能建设、诗酒风流、端穆沉藉的大人物。他们处在一个风云变色的年代,处理军国大事,并与中外一流人才打交道,“立德、立功、立言”,简直无所不能。奇怪的是,往往在血与火的大时代,历史才会集中这样一批出类拔萃的人物……
  • 曾国藩

    作者:唐浩明

    《唐浩明晚清三部曲:曾国藩(评点插图本)(套装上下册)》包括了《曾国藩:唐浩明晚清三部曲(评点插图本)(上册)》和《曾国藩:唐浩明晚清三部曲(评点插图本)(下册)》。曾国藩,湖南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有人推崇他为千古第一完人,但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忠于清室同时又饱受争议。梁启超、蒋介石、毛泽东等均对他做了非常正面的评价。 唐浩明精心研究曾国藩近二十年,心得独具而厚积薄发,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以扎实的文学素养,著成《曾国藩》。他跳出“三立完人”和“汉奸卖国贼刽子手”的传统习贝,从对文物历史化的反思入手,探索小说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写他的文韬武略,又写其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写他的困厄与成功,也写他的得宠与失意。对史实的处理上作者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将主人公置于矛盾冲突之中,在时代急流的旋涡上起伏浮沉,优乐荣枯,从而成功地塑了遗个有着多重人格、集功罪于一身的复杂形象。
  •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

    作者:曾国藩 原著,唐浩明 评点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内容简介:十几年前,随着《曾国藩全集》和以曾国藩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的出版,一个一度曾经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仿佛一件稀有文物被发掘出土似的,立时引起国人的广泛兴趣:官场士林、商界军营乃至市井小民,一时间都以谈论曾氏为博雅为时髦。此风亦波及海外华人世界,华文媒体也争相介绍这位早已被遗忘的曾文正公。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岂只千百,为何此人能得到众多领域和层次的关注:似乎只要是中国人,谁都可以从他身上说点什么!看来,这就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经历的传奇性,而是此人身上有着民族和文化的负载。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西方文化仗着经济实力的强大,正在向全世界各个角落风卷残云般扑来,大有排斥、压倒一切文化的势头。曾经创造过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文化,在如此形势下如何立足,它究竟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中华民族还需要它的哺育吗?它还有发展的可能吗?这些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似乎已成了有识之士的困惑。曾氏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人们对他的关注和兴趣,正好给我们以启示: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渴求来自本族文化的滋润,尤其企盼从这种文化所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获取某些启迪。这启迪,因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 此事给我们这批从事中国文化工作的人以振奋,它使我们增加了信心,看到了未来的前途。 然而,中国文化既博大精深,又浩繁杂芜,在眼下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机遇良多,一刻千金,人们再也没有往日田园般宁静的心境和经年累月足不出户闭门读书的悠闲,如何让忙于事功者领略中国文化的智慧呢?笔者认为,对于有志于此的人来说,不妨试用一法:在一段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身上,将他看透研深,再由此一人而去领悟全体。佛家说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古人说一经通而百经通,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 曾国藩(全三册)

    作者:唐浩明

    《曾国藩(全3册)》主要内容:梁启超对世人说:“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毛泽东对友人黎锦熙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这个曾文正究竟是何方神圣,他有哪些特别过人之处,值得这二位如此重视? 但是,近世国人中也有斥曾文正为元凶、伪君子、汉之不肖子孙的,到后来,汉奸、卖国贼、刽子手,又似乎成了判定的铁案。 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上,一个人的盖棺论定,其反差如此之大,大概找不出第二个。仅凭这一点,就足以引发人们的无限探索兴趣。那么,就让我们一道推开锈迹斑斑的历史铁门,走进一百五十年前那段血雨腥风的时空隧道吧!
  •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

    作者:[清] 曾国藩 原著,唐浩明 评点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介绍了曾国藩的家世、学养和人脉关系。举凡曾氏大家庭、小家庭的每位成员,与曾氏有较密切交往的亲戚朋友,《评点》中都将眉目清晰的予以介绍。读者将可以从中了解曾氏终生崇拜的偶像是他的祖父,而他的祖母却比祖父整整大7岁,母亲又比父亲整整大5岁。他的两个儿子都短命,五个女婿几乎都不争气,至于接续曾氏家庭的大功臣,却是他的二儿媳。 《评点》交代了所选家书的时代背景。曾氏所办的许多事都与当时的时代密切相关,勾勒出其时代背景,将有助于读者对家书及其本人的更深了解。如曾氏出山前夕太平军围攻长沙的情况,为什么团练最先会在湖南出现。又如慈禧太后为什么会特别重用曾氏。还有,十几年的战争给当时百姓带来的灾难:富庶的皖南居然公开卖人肉,每斤标价120文。 《评点》讲述了大量信中只是略微点到,而读者又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慈禧与恭王的矛盾,撤湘军的内幕,淮军崛起的原因,曾氏的身体状况,他最后死于什么病等等。 《评点》介绍了晚清的官场典章制度、社会习俗等等。比如九品十八级的官制、官员的月薪、年终奖、年终考核等。还有,一个教师当时可以赚多少钱,一个医生的出诊费多少,一个丫环值多少钱。当时的物价怎样,一两银子究竟是个什么概念等等。此外,针对家书中所常见的经史引文,《评点》将说明出处,笺释其义,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增加国学知识。 曾氏湘乡老家典藏的家书中在清末付刻时有的去掉不用,有的则删去某些段落。这里面有哪些外人或后人不知的原因?《评点》会在相关的家书后面告诉读者:有的是为了顾全曾氏本人的面子,有的是为了顾及李鸿章兄弟的面子等等。 曾氏的思想对中国近代政治、军事、外交极有影响,《评点》在相关章节中介绍了曾氏的言行对蔡锷、陈独秀、毛泽东、蒋介石等人有哪些具体的影响,并通过他们而影响中国近代政局。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角来考察曾氏的思想,分析曾氏有哪些方面对今人仍有启益价值和借鉴价值,是《评点》作者用力最多的部分。比如作者将会细致地分析曾氏有关求缺的思想、惜福的思想、不留钱财给子孙的思想等等。 探索曾氏的内心世界,发表作者的读史领悟,是《评点》的最大特色。比如推动曾氏将湘军做大做强的第一动力究竟是什么?又如曾氏官越大、权越重、心里越恐惧、行动越谨慎。他为什么会这样?作者在评点曾氏为母亲办丧事时,提出了“孝道平衡了“三从四德”’的观点;在评点曾氏教子时,提出聪明并不是人的重要美质等等。
  • 张之洞(全三册)

    作者:唐浩明

    张之洞比曾国藩稍后,是近代鼓吹洋务运动的先行者之一,也是北洋军阀的大帅之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就是他提出来的,直至今日仍不时被人们提起,从总体国策来看,这个口号也仍旧是被一再探讨而未有结论。写历史小说,要能概括出某一时代的精神,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这些都是文武全才,能破坏又能建设、诗酒风流、端穆沉藉的大人物。他们处在一个风云变色的年代,处理军国大事,并与中外一流人才打交道,“立德、立功、立言”,简直无所不能。奇怪的是,往往在血与火的大时代,历史才会集中这样一批出类拔萃的人物……
  • 曾国藩

    作者:唐浩明著

    第一章 裁撤湘军 一 养心殿后阁里的叔嫂密谋 二 官文亲到江宁追查哥老会 三 男爵的座船在九江被查封 四 江湖窃贼泄露了僧格林沁的军事部署 五 借韦俊之头强行撤军 六 英雄不可自剪羽翼 七 恭亲王东山再起 第二章 整饬两江 一 甲子科江南乡试终于正常举行 二 落选士子薛福成上了一道治理两江万言书 三 上治理两江条陈的美少年原来是故人之子 四 践诺开办金陵书局 五 两张告示,三四万两银子就进了海州运判的腰包 六 侯门娇姑爷被裕家派人绑了票 七 看到另一本帐簿,曾国藩不得不让步了 八 彭玉麟焦山还愿 九 慧明法师的启示 十 联合七省总督支持长江水师改制 第三章 三辞江督 一 北上征捻前夕,为家中妇女订下功课表 二 炮声为北征大壮行色,却惊死了统帅唯一的小外孙 三 国宝被陈国瑞抢去 四 软硬兼施制服了骄兵悍将 五 把捻战胜负押在河防之策上 六 叩谒嘉祥宗圣祖庙 七 武昌城里,巡抚和总督大开内战 八 若许当初亲骑射,河淮处处是高楼 第四章 名毁津门 一 灵谷寺内,曾国藩传授古文秘诀 二 堂堂大清王朝,竟好比一座百年贾府 三 初次陛见太后皇上,曾国藩大失所望 四 终生荣耀到达极点的一天 五 火烧望海楼教堂 六 给儿子留下了遗嘱 七 轿队被拦在天津城外 八 老朽眩晕病发作了,恕不能奉陪 九 关帝庙忽然闹起鬼来 十 委曲求全 十一 外惭清议,内疚神明 十二 萃六州之铁,不能铸此一错 第五章 马案疑云 一 慈禧太后对马案的态度微妙 二 张文祥校场刺马 三 江宁市民嘴里的马案离奇古怪 四 曾国藩审张文祥,用的是另一种方法 五 张文祥招供 六 马案又起迷雾 第六章 东下巡视 一 水师守备栽在扬州媒婆的手里 二 英国传教士傅兰雅送了一件时髦礼物 三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四 一个划时代的建议 第七章 黑雨滂沱 一 欧阳夫人择婿的标准与丈夫不同 二 一个苦甜参半的怪梦 三 看看我们湖南的湘妃竹吧 四 艺篁馆里,曾国藩纵论天下人物 五 曾国荃他乡遇旧部 六 前湘军哨长与前太平军师帅成了异姓兄弟 七 康福隐居东梁山 八 左季高是真君子 九 最后一局围棋 十 不信书,信运气 十一 陈广敷三见曾国藩 十二 遗嘱念完后,黑雨倾盆而下
  • 杨度(全三册)

    作者:唐浩明

    长篇历史小说《杨度》原名“旷代逸才”,先后获得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国家优秀长篇小说奖。 杨度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极富争议性的人物,才华卓绝,抱负不凡,由国学名师王岂运授与帝王之学,又东渡日本研究君主立宪政体,立志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这部小说以杨度为引线,串起袁世凯、袁克定、曹锟、汪精卫、孙中山、黄兴、蔡锷等诸多人物,把整个波澜起伏的世纪初中国人救国之路,描绘得淋漓尽致。
  • 曾国藩(第二部)

    作者:唐浩明

    曾国藩无疑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然而,毛泽东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则终生奉之为楷模。或许,我们从其一生的经历中能看出点什么。